國際反恐合作的前提是對國際法的尊重,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遵守。無論採取什麼行動,都要道義為先,道義為上
  當地時間9月10日晚,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打擊極端組織“伊斯蘭國”發表電視講話,宣佈美國將領導一個廣泛聯盟來對付恐怖主義威脅,對“伊斯蘭國”組織展開“系統”空襲,同時不排除對該組織在敘利亞境內目標採取行動,直至最終摧毀該組織。嚴厲的措辭,烘托起華盛頓針對中東反恐新局面作出的戰略抉擇。
  今年以來,異軍突起的“伊斯蘭國”極端組織震驚了世界。聳人聽聞的殺戮信息不時傳來,用一位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地區官員的話來說,“他們(‘伊斯蘭國’組織)的意識形態只有暴力、憎恨和征服。他們謀殺、酷刑、強姦以及屠殺兒童的名聲盡人皆知”。
  同時,“基地”組織的威脅依然存在,其分支在阿富汗、阿拉伯半島、北非等地區的活動非常活躍。此外,深陷內戰的敘利亞部分地區成為“聖戰樂園”,各國極端分子匯聚於此。
  嚴峻的現實說明,全球反恐形勢更趨複雜。人們有理由擔心,持續不斷的種種地區性危機,會源源不竭外溢恐怖因子,在世界範圍內作亂。國際社會共同合作打擊恐怖主義,確是形勢所迫。
  “周三晚上標志著奧巴馬總統生涯的轉折點”“美國的對抗行為將大舉升級”,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、英國《金融時報》如此點評奧巴馬10日的講話。人們能不能對這個“轉折點”寄予相當的期待?答案尚不明朗。畢竟,美國人民長久以來心悸的“越反越恐魔咒”遠沒有解除。回望阿富汗戰爭、伊拉克戰爭的硝煙,人們眼中充斥著強力更迭政權導致的政治失序、單邊主義軍事行動引發的合法性危機、大量貧民傷亡造成的道義失分……
  可以說,如今規劃反恐戰略的美國決策者,無法迴避10多年以來的一系列沉重教訓。對於曾一心想把從伊拉克、阿富汗撤軍作為主要外交遺產的奧巴馬而言,當前這個“宣戰”決定來得頗不容易。不久前,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理查德·哈斯在文章中指出:“全世界發現,美國總統(奧巴馬)在個人偏好和冷冰冰的現實之間難以抉擇。結果是美國再次轉向在伊拉克加大軍事干預,但只是以不情願和‘擠牙膏’的方式這麼做。”
  美方此番著重強調的國際反恐合作,實乃大勢所趨。當前,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條件下,恐怖組織越來越多地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,在全球範圍進行籌資、招募、煽動、策劃和實施恐怖行動,國際社會只有展開通力合作才能有效打擊恐怖主義。此外,幫助敘利亞、伊拉克、阿富汗等戰亂國家儘早恢復穩定和秩序,鏟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,也應成為各國的共識。
  不過,國際反恐合作離不開一個大前提——對國際法的尊重,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遵守。應當看到,無論採取什麼行動,都要道義為先,道義為上。失道之處,魔必張狂,這是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。就眼下的現實來看,華盛頓能否以符合實際的思路處理敘利亞危機、美國與伊朗關係、巴以局勢等種種具體問題,對於其下一步反恐戰略的成敗將產生重要影響。
  以正義方式行正義之事,才能換來正義的勝利。  (原標題:反恐,當以正義方式行正義之事(鐘聲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61peoxk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